logo

【讲座回顾】西南大学晏妮教授为成电学子解读高敏感人格力量

  •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2025-09-29 14:16:08
  • 131 次阅读

9月25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晏妮教授受邀参与我校“心关怀·大咖在线”心理主题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告别内耗:重新定义高敏感的力量”的精彩分享,引导同学们科学认识这一独特人格特质,并将其转化为个人优势。

6028750b55ff46908a75d658413b81c5.png

讲座伊始,晏妮教授展示出一幅猴子家庭的图画,由高敏感者能捕捉更多细节这一特征为引,带领大家走入高敏感群体的内心世界。她以“轻轻的碎了”这样一个用语现象唤起在座同学们的回忆和共鸣,指出生活中高敏感人群常被打上“玻璃心”、“反应过激”的标签,并由此发出疑问,“高敏感人群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一些心理行为?”

eed0e4d15dff47198e32abcc9f31eb9a.png

d93188ab1b6641af852dcfacae7f1f44.png

在一个个疑问的铺垫下,晏教授向我们介绍,“高敏感”在心理学上称为高感觉加工敏感性,并通过多个权威心理实验,告诉同学们高敏感是我们的“出厂设置”,其形成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随后,晏教授结合案例及其实验室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高敏感者的核心特征——“DOES”模型:

D(深度加工 Depth of Processing): 高敏感者的大脑善于深度解译,善于思考事件背后的意义。

O(易过度刺激 Overstimulation): 他们如同“超级灵敏的雷达”,易在嘈杂环境中感到感官过载。

E(情绪反应强烈 Emotional Reactivity): 他们拥有“情感放大镜”,对喜怒哀乐都有加倍体验。

S(察觉细微刺激 Sensing Subtleties): 能敏锐捕捉他人的非言语信号,共情能力突出。

针对“高敏感是否必然更脆弱”这一关键问题,晏教授分享了一些心理学的前沿研究。传统素质压力模型认为高敏感者在恶劣环境中适应性更差,但晏妮教授和她的团队却持有相反的观点,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了兼具高敏感与情绪稳定、高亲和力特征的 “紫丁香型”人群,这展现了高敏感特质的多样性。在进一步的观察实验中,高敏感人群展现出更强的干预应答,这暗示了其在积极环境中,或为充满潜力的“璞玉”。由此,晏教授认为,对于“高敏感”,也许我们应该使用具有更中性而不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如“敏感力”来称呼。

a78fcb07a2f04e8eaad4c09c31828a72.jpg

讲座后半段,晏教授为高敏感同学提供了三条实用建议:“接纳、远离、放大”。即:“接纳”这是天生特质而非负担;识别并“远离”不必要的压力源;“放大”自身对美好事物感知力强的优势,从生活细节中汲取能量。她鼓励道:如果高敏感者感受到的痛苦是双倍的,那么感受到的爱也是双倍的。高敏感是一种“超能力”,让个体可能成为为他人带来温暖的人、具备敏锐洞察力的人、心思细腻善解人意的人。

最后,晏教授寄语同学们:“我们可以尽情地去拥抱敏感。因为敏感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而世界因为这个敏感的人可能会变得更加美好。”

本次讲座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办,自动化工程学院承办。

相关链接

晏妮,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骨干,入选重庆市人才计划。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心理学学会发展心理学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主要从事家庭教养行为、亲子关系与儿童早期适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