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讲座回顾】对话杨凤池老师:提升沟通效能力——好好说话的心理秘籍

  • 心理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2025-05-08 15:11:18
  • 18 次阅读

4月25日,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办,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承办的“心关怀·大咖在线”心理讲座在图书馆百学堂举行。首都医科大学杨凤池老师受邀为我校学子带来“提升沟通效能力——好好说话的心理秘籍”主题讲座。

5f181c205ea5444c9747f3d10d86b03f.png

讲座以对话访谈形式展开,主持人首先提出困扰许多同学的“聊天冷场”难题:“感觉自己嘴笨、容易紧张,如何提升沟通能力?”杨凤池老师以幽默自嘲开场,坦言自己童年时因过度追求完美表达而不敢发言,他结合亲身经历指出,口吃和嘴笨往往源于“对语言表达的过度苛求”,并现场邀请主持人再次进行主持并邀请观众对主持人的表现打分,杨老师以此强调“放下完美主义,关注内容而非形式”才是沟通的核心。杨老师又邀请一名观众进行互动,他自述因口吃不敢与导师交流时,杨老师便邀请其上台唱歌,用“破冰行动”证明“表达勇气比流畅更重要”,全场掌声雷动。

随后,主持人以“为恋人赠送礼物”为情景,向杨老师提出关于恋爱中的沟通问题。杨老师犀利指出“送礼翻车”的本质是“用自我感动替代真实倾听”,他邀请观众还原因送礼参遭女友嫌弃的尴尬场景,并化身“挑剔女友”展开情景模拟。当学生试图用“按购物车清单送礼”化解矛盾时,杨老师一针见血:“若对方心意未定,送什么都像错题答案。”他总结出亲密关系沟通的三重境界:忍受→接受→享受,强调“觉察对方需求比自我证明更重要”,并笑言:“若总在沟通中委屈求全,不妨先确认你们是否真的在谈恋爱。”

76541f3f754742d0b471144d8e3b4076.png

接着,主持人抛出“父母连环追问引发争吵”的普遍困扰,杨老师提出颠覆性观点:“细碎问题背后是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他邀请观众模拟亲子通话,儿子送礼物给父亲这样的场景,当学生机械回应“寄礼物回家”时,杨老师化身“父亲”追问衣食住行细节,直观展现“问答式沟通”的窒息感。“父母不是‘查户口’,而是用唯一知道的方式表达爱。”他建议转换思维框架,将“忍受唠叨”升维为“享受被牵挂的幸福”,并示范如何用情感联结式回应,把“审问现场”变成“温情时刻”。

最后,主持人提出一个情景:与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再联系显得生分了的问题。杨老师邀请两名学生模拟老友重逢场景。当两人因“找不到共同话题”陷入沉默时,杨老师现场支招:“与其硬聊近况,不如用回忆作锚点。”他建议通过“你还记得高中食堂的炸鸡排吗”等怀旧话题唤醒情感联结,并示范如何用“最近我试做了那个味道,下次带给你尝尝”自然延伸互动。一名学生坦言“总怕打扰对方”,杨老师则调侃:“友谊不是等‘合适时机’,而是创造‘我想你了’的冲动”。

通过对于自我、爱情、亲情、友情中的种种沟通情景进行模拟、对话和复盘,同学们纷纷表示对于这种言传身教、寓教于乐的讲座内容和方式感到受益匪浅,并对自己可以在沟通中的改进的方向进行了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