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讲座回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为成电学子解读“爱情七重关”

  • 心理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2025-03-27 14:41:50
  • 101 次阅读

3月18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做客心关怀大咖在线心理主题讲座活动,为现场师生带来主题为《爱情七重关》的专题讲座,通过心理学理论与生活案例的结合,深入探讨亲密关系中的关键挑战与解决之道。

讲座伊始,陈祉妍老师强调,本次讲座旨在通过心理学视角“启发思考”,而非提供“标准答案”。她以“爱情七重关”为框架展开讲解,其中“相遇”作为第一关被重点剖析。陈教授结合社会心理学中的邻近性效应与相似性理论,解释为何校园中同班同学、社团伙伴更容易发展出亲密关系。“物理距离的接近和兴趣的契合,为情感萌芽提供了天然土壤,”她通过校园场景案例—如图书馆偶遇、社团活动合作—生动说明“相遇”的心理学逻辑,并提醒学生:“主动创造机会,比如参与校园活动或主动交流,往往比被动等待更能开启一段美好的故事。”

3ca1d97a169a4364b29223da3c2a6098.png

在随后的环节中,针对大学生关注的“如何判断另一半是否适合自己”,她引入依恋类型理论,对比安全型、回避型与焦虑型依恋在关系中的表现,并结合学生投稿的匿名案例,分析“因过度依赖而患得患失”或“因逃避沟通而矛盾激化”等典型问题。

围绕“如何保持关系”这一难点,陈教授分享了积极沟通策略与冲突解决技巧。她以宿舍矛盾、学业压力等校园常见情境为例,建议学生通过“共情倾听”和“非暴力表达”化解分歧。此外,她提出“关系需共同成长”的观点:“恋爱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自我认知的镜子。通过对方反馈,我们能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3fa6bcfc834f419594e9c33e124486e5.png

对于爱情的其余难关,陈教授以幽默又不失深度的方式一一进行了详细解说。针对“一见钟情是否可靠”的思考,她坦言:“瞬间的心动可能源于外貌或气质吸引,但长期关系更需要价值观的契合与耐心的磨合。”而对于同学们对于“友情能否转化为爱情”的关切,她鼓励学生尊重情感的自然流动:“关系的形态本应多元,重要的是双方能否在互动中感到舒适与成长。”讲座全程气氛热烈,学生们或欢笑或沉思,在文艺的交流氛围中共话爱情之美好向往,讲座结束之际,陈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对于同学们的种种困惑和思考进行了回应。

本次讲座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办,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