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心艺场回顾】当旋律遇上心跳,让我们直面自我

  •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2025-10-16 14:56:25
  • 113 次阅读

10 月 11 日,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办的【心艺场 | 音乐象限:乐动心声 —— 在音乐中放松身心,聆听自己】团体辅导活动,在清水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220 温情开启。本次活动特邀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何瑾老师带领,30 位同学共赴一场以旋律为纽带的心灵之约。

活动伊始,何瑾老师以专业且亲切的自我介绍开启活动——作为北京大学专职心理教师、音乐引导想象治疗师,她深耕团体辅导与积极心理学领域多年。开场她便抛出核心观点:“音乐从不是单纯的娱乐,它是通往内在世界的桥梁,更是情绪的专属陪伴者。” 食物滋养身体健康,音乐则滋养心理健康——就像每日饮食不可少,心灵也需要音乐来补充情绪能量、调节状态。这番解读让同学们对 “音乐疗愈” 建立了全新认知。

903bb8802c7c437382adbe1b15dc8885.jpeg

当暖场音乐的旋律缓缓流淌,何老师引导:“试着用肢体动作,表达你听到的情绪。”教室里瞬间被温柔的节奏包裹:有人闭眼轻晃身体,有人伸懒腰舒展肩颈,有人起身缓步走动——所有生活的紧绷,都在旋律中慢慢舒展。此刻,音乐成了最温柔的解压剂,让大家真切触摸到 “音乐疗愈” 的力量。音乐结束,同学们都渐渐放松了下来,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意。接下来,“抬头和身边人眼神交流”“伸出右手食指轻触对方”“用膝盖和6位同学打招呼”“转身与伙伴碰一碰后背”…… 一个个轻量却充满仪式感的挑战,让刚开始熟络的同学们对彼此更加熟悉,教室里的笑声此起彼伏。这场 “破冰行动” 不仅拉近距离,更让大家在互动中感受到陪伴的暖意。

58287d452010453eb4add11f6c96b5f7.jpeg

现场氛围渐入佳境,何老师开启了最受期待的 “干货环节”:如何用音乐照顾压力下的自己。她细致拆解着“音乐自我照顾三步法”:“看见”自己的情绪,试着“抱抱”自己的情绪,再根据情绪选音乐——如果焦虑得坐不住,就选像《清晨的芬芳》这样慢节奏、有自然音效的音乐,跟着旋律深呼吸;如果觉得没力气、提不起劲,就试试《Batonga》这种有轻快鼓点的,让节奏带动情绪‘动起来’。”同时,针对同学们最关心的学业压力,何老师还分享了实用的小技巧:“写作业累了,不用硬撑,花 5 分钟听一段纯音乐,双手放在胸口,跟着音乐的节拍慢慢吸气 4 秒、再呼气 6 秒,让注意力从‘还有多少题没做’转移到音乐和呼吸上,等再拿起笔,会发现思路清晰了许多。”

ef16c0f7afb84ab9996d3f647440a225.jpeg

如果把音乐比作朋友,此刻你会选谁陪伴?何老师依次播放了5首风格各异的音乐,同学们闭眼聆听。随后的小组交流中,大家分享着“从旋律里听到的阳光”“鼓点里的奔跑感”,让共鸣在音乐里流淌。有的同学听到别人的分享,忍不住说 “我也是!我也觉得这首有这种感觉”,原本不熟悉的人,因为一段相同的旋律,瞬间有了 “同频” 的默契。

f8b93b3c50e94b97b12dff713778b24b.jpg

“不用追求完美,跟着感觉选一首能唤起积极情绪的歌,画下它带给你的感觉。”同学们从自己的音乐库中随心选曲:有人播放治愈民谣,画出一片静谧星空;有人点开轻柔纯音乐,绘出盛放的向日葵。聆听后,大家分享感悟:“跟着感觉选歌更放松”“全身心听音乐时,压力好像暂时‘消失’了”——这些真切体验,是活动最珍贵的礼物。

5801146993a24707a3581f6fcd83ebef.jpeg

活动尾声,何老师温柔总结:“音乐是很好的疗愈工具,但不是唯一答案。希望大家在生活里,找到更多适合自己的方式——散步、聊天、绘画……只要能唤起积极体验,都是照顾自己的好方法。”这场90分钟的音乐之旅,让同学们在旋律与互动中,学会了聆听内心、与压力共处。愿每个同学都能在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疗愈方式,让心灵常伴暖意。

期待下一次“心艺场”,我们继续以艺术为媒,在自我探索与心灵共鸣的路上,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