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电子科技大学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 学生管理科
  •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武装部)
  • 2016-11-07 07:52:13
  • 907 次阅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35号文件)的精神,特制定《电子科技大学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高度重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1.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检验,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体现。学校各级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我校毕业生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的目标。

      2.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坚持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全员化”的原则,全面落实就业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确保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

二、工作机构和基本职责

      3.学校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与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研究生就业办公室,分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就业工作,具体职责为:指导各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及时汇总和上报各类信息等。

      4.学院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有专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多方面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的就业率将作为学院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三、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

      5.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倡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校用单项奖学金的方式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到基层贫困地区就业,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6.积极开展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主的就业指导工作,并结合用人单位和学生实际,将课堂和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和技能相结合。

      7.做好毕业生就业咨询工作,全心全意为毕业生就业服好务,工作人员要深入寝室、深入班级,深入学生当中,切实为毕业生就业排忧解难。

      8.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设计,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程化。

四、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巩固和扩大毕业生就业基地

      9.继续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着重在行业、地区上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通过交流、调研等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10.建立和完善毕业生用人单位信息工作网络,通过校友会、董事会、学校就业基地、友好合作单位等进一步搭建新的就业工作平台,构筑就业工作信息网,建立用人单位信息资源库。

      11.把就业基地与专业课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相结合,切实加强毕业生择业、入职前的技能锻炼,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借助“3+1”模式、“订单式”等培养方式,同企业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相应能力,缩短毕业生和社会人之间的差距。

      12.做好招聘双选工作,坚持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服好务,做好毕业生的推荐工作。

五、加强就业工作的人员配置和队伍建设

      13.完善与健全就业工作队伍体系,努力建设三支就业工作队伍,即专职队伍、兼职队伍、专业课教师及导师队伍。专职队伍由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研究生就业办公室及各学院专门负责就业工作的人员组成;兼职队伍包括辅导员、各学院聘请的工作人员等;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和导师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通过全员化工作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14.努力实现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继续健全就业工作队伍培训制度,通过校内外的各种培训、学习、讲座、交流、总结、论文撰写等方式,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与就业指导能力,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保证。

      15.深入开展就业工作的前沿性研究,通过课题立项等形式,研究就业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升就业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

六、大力推进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16.进一步健全就业网络系统,加强就业网站建设,完善远程面试系统,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全面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17.要根据学校实际不断开辟和健全信息公布的新渠道,发挥LED大屏幕的作用,为同学们及时提供就业信息。

七、健全和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18.努力保证就业工作“三到位”,即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场地到位。学校按照相关规定从学费中拨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就业工作;保证招聘场地、办公设备及相关设施的投入。

      19.健全毕业生就业改派机制,制定毕业生改派的工作流程,规范毕业生改派工作,最大程度的为毕业生提供便捷的服务。

      20.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和就业满意度,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