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学生工作部
Contact联系我们
- 联系邮箱:wjb@uestc.edu.cn
- 联系方式请点击 各部门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报告中,Wolfgang介绍了其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即利用小鼠感光细胞作为模型,探索活体内ARL3调节纤毛细胞内带脂链蛋白的运输机制。在介绍了感光细胞的基本结构后,Wolfgang教授详细解释了光转导到信号通路,视紫红质通过光信号激活,在视紫红质激酶(GRK1)、转导蛋白(Transducin)和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作用下从视网膜内节运输到视网膜外节的形式功能,指出“PDEδ和转导蛋白在膜蛋白的运输迁移中起重要作用。PDEδ与异戊二烯化蛋白结合并转运,而UNC119则在酯酰化蛋白的转运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蛋白的异常会导致运输功能障碍,从而影响视网膜正常功能的行使。”Wolfgang教授表示,研究证实,从PDEδ晶体结构发现,它有种一个疏水“口袋”(hydrophobic pocket),打开构象,可与异戊二烯蛋白结合运输蛋白到视网膜外节,关闭构象,则释放该蛋白。ARL3作为小G蛋白与PDEδ相互作用,是导致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ink retinitis pigmentosa, XLRP)的主要因素。
讲座后,医学院张侯斌研究员就讲座内容作了进一步补充介绍,分享了其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在场师生纷纷提问,Wolfgang Baehr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互动,细致地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
WolfgangBaehr教授还参观了我校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新校区,与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师生进行了交流。
本次讲堂由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医学院承办。
相关链接:
WolfgangBaehr教授是国际眼科研究领域著名教授,现任美国犹他大学Moran眼科中心研究部主任及讲席教授,先后发表相关论文150多篇,包括在Cell, Neuron, Molecular Cell, Nature Neuroscience, PNAS等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曾获眼科学界最高奖Proctor Award和Alcon Award,是眼科研究领域著名传统杂志Vision Research的高级主编。2009年,被任命为美国眼科与视觉研究协会Fellow。
WolfgangBaehr教授研究涉及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光信号转导通路,视网膜疾病致病机制,特别是与感光细胞内蛋白的运输相关的视网膜疾病病理,以及视网膜疾病动物模型的基因治疗。
名师讲堂由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于2014年10月启动,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作专题学术报告,旨在加强广大师生与知名大师间的学术思想交流和碰撞,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开拓学生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