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核心通识课程组举办秋季学期第二轮读书交流会

  •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2025-09-30 15:25:04
  • 107 次阅读

为深化课程组教师对心理学的理解,提升课程教学质量,9月28日,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核心通识课程组举办秋季学期第二轮读书交流分享会。交流会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的形式开展,多位教师围绕《心理学与个人成长》及《我们何以不同 人格心理学 40 讲》(第二部)展开深入分享,课程建设指导专家高正平老师、曾维希老师以及授课教师60余人共同参与。

c6b858230cc141f6aaf8d3fa403fccd1.png

此次读书会围绕两本心理学著作展开深入交流。在《心理学与个人成长》的分享中,教师们探讨了“爱”“亲密关系”“性别角色”“性”“工作与娱乐”等主题,从个人成长的几大维度点亮了教育者的自我觉察。关于《我们何以不同 人格心理学 40 讲》,讨论则聚焦人格成因,从生理基础、社会环境、进化与遗传等科学视角,深化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两本书的分享分别从内在成长与外在科学视角,共同丰富了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素养,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启发。

高正平老师高度评价此次读书会形式,认为这种全员参与的交流模式有助于凝聚集体智慧、推动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并建议将此类有效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宣传。他进一步指出,教师在分享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个人想法的系统提炼,明确如何将阅读感悟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并与对应章节内容紧密结合,深入把握著作精髓,避免生搬硬套。此外,他还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展现个性特色,倡导对课件内容进行贴合学情的二次创作,以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学习动力。

3e96c9bfc8e9481ea2910cc67c766492.png

曾维希老师对教师们的分享给予充分肯定,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应回应“真问题”,即聚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困扰与现实需求。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广泛汇集学生工作中的鲜活案例,建立契合我校学情的心理健康教学“案例库”;二是注重理念落地,将专业心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易上手的观察量表、分析流程、应对步骤等技术,丰富学生的心理技能“工具箱”;三是开展实战演练,结合学生工作中的实际困惑进行拆解、演练与实操,切实锻炼教师化解现实问题的能力。

1027ae4c60374d7ba78d327b443ac17d.png

手执书卷,心灯长明。这场读书会,是思想的远征,也是团队的共修,它让专业的根基更加深厚,让共同体的纽带愈发坚韧。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通识课程组将继续完善“阅读+研讨+实践”的循环机制,通过常态化的分享与专家引领,构建更具活力与支撑力的教研生态,为课程质量的持续攀升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