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委学生工作部
Contact联系我们
- 联系邮箱:wjb@uestc.edu.cn
- 联系方式请点击 各部门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此次读书会围绕两本心理学著作展开深入交流。在《心理学与个人成长》的分享中,教师们探讨了“爱”“亲密关系”“性别角色”“性”“工作与娱乐”等主题,从个人成长的几大维度点亮了教育者的自我觉察。关于《我们何以不同 人格心理学 40 讲》,讨论则聚焦人格成因,从生理基础、社会环境、进化与遗传等科学视角,深化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两本书的分享分别从内在成长与外在科学视角,共同丰富了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素养,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启发。
高正平老师高度评价此次读书会形式,认为这种全员参与的交流模式有助于凝聚集体智慧、推动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并建议将此类有效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宣传。他进一步指出,教师在分享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个人想法的系统提炼,明确如何将阅读感悟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并与对应章节内容紧密结合,深入把握著作精髓,避免生搬硬套。此外,他还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展现个性特色,倡导对课件内容进行贴合学情的二次创作,以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学习动力。
曾维希老师对教师们的分享给予充分肯定,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应回应“真问题”,即聚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困扰与现实需求。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广泛汇集学生工作中的鲜活案例,建立契合我校学情的心理健康教学“案例库”;二是注重理念落地,将专业心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易上手的观察量表、分析流程、应对步骤等技术,丰富学生的心理技能“工具箱”;三是开展实战演练,结合学生工作中的实际困惑进行拆解、演练与实操,切实锻炼教师化解现实问题的能力。
手执书卷,心灯长明。这场读书会,是思想的远征,也是团队的共修,它让专业的根基更加深厚,让共同体的纽带愈发坚韧。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通识课程组将继续完善“阅读+研讨+实践”的循环机制,通过常态化的分享与专家引领,构建更具活力与支撑力的教研生态,为课程质量的持续攀升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