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学生党员谈作风】第九期 |数字创新锤炼文化担当,作风坚守校准技术航向

  • 思想教育科
  •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武装部)
  • 2025-05-22 13:56:07
  • 35 次阅读

编者按:作风是灵魂的温度,是信仰的窗口,更是红色基因的生动注脚。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帮助广大学生党员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继承优良传统、锤炼坚定党性,学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联合推出“学生党员谈作风”专栏,以思想淬炼初心,用作风砥砺担当,把"请党放心"的誓言化作"强国有我"的行动,用实践书写新时代青年的青春考卷。

fb1c42fac8194c6d97a864791042ebd7.webp

本期主讲人:卢若兮

软件学院本科生第四党支部组织委员

宣讲主题:

数字创新锤炼文化担当,作风坚守校准技术航向

亲爱的同学们:

作风建设是我们党一贯注重的根本问题,作风不仅是灵魂的温度、信仰的窗口,更是文明传承的接力棒。在AI技术席卷全球的当下,守护中华文化的独特基因成为摆在我们学生党员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当科技与文化交汇,我们学生党员应通过良好的作风来诠释“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用实际行动捍卫文化的根脉。

创新,是作风培养的催化剂。当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因自然侵蚀而岌岌可危时,一群“数字供养人”通过小程序“云端认领”修复任务,用4K高清和AI技术补全壁画残损,千年瑰宝重焕光彩。故宫的《千里江山图》在动态展中江水流动、飞鸟振翅;散落各地的《永乐大典》残卷被AI收集重新拼合。这些背后,不仅是科技的力量,更是将文化传承视为使命的决心。作为学生党员,我们需要利用技术创新在每一次实践中培养作风,让每一份努力充满文化责任。

底线,是作风锤炼的坚实保障。作风不仅仅体现在“能干”上,更体现在“干得对”上。技术为文化赋能的同时,也带来AI时代的文化解构风险。让ChatGPT讲述“孟母三迁”时,AI将“择邻处”的深意简化为“追求个人理想”;当算法以西方视角解读《论语》时,文化的核心和深意则容易被误解和割裂。外来技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不仅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文化解构,还要主动研发适合本土文化的技术工具,确保文化的原汁原味得到保留与传承。科技的高速发展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作风上的底线。作风不仅仅是行动上的勤奋,更是思想上的深思熟虑,是我们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控,是我们面对挑战时的坚定选择。

行动,是作风建设的强大推力。陕西党员们用“乡音档案”记录地方曲艺;吉林大学的同学开发“吉金识辨”,让青铜器讲述三千年前的文明密码;嘉兴党支部用VR重现南湖红船……这些青年党员不仅具备创新意识,更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感。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作风过硬”。

AI可以生成文章,但写不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能绘出图像,却难摹“上善若水”的心境。文明的传承不能只依赖冰冷的算力,作风的锤炼正体现在我们每一次技术创新、每一次文化传播中的细节与坚持,用作风守住文化的根基,用行动传递我们对文化的热爱与责任。当算法试解构文化,作为学生党员的我们便是 “不妥协的笔”,用技术还原文明的真谛,用作风守护文化的传承。

宣讲原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F95VsOsZyNVQgam7vim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