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榜样引领】不负梦想勇探索,不忘初心求真知

  • 思想教育科
  •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武装部)
  • 2020-04-28 13:32:12
  • 7049 次阅读

不负梦想勇探索,不忘初心求真知 ——记2019年度“成电杰出学生”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周杨睿瑞

周杨睿瑞,男,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国际精英班)专业2016级本科生。本科三年排名年级前1%,曾获得“五粮液”万元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国际交流项目优秀成员奖学金、校级优秀团干部、校级优秀毕业生、校级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国际处优秀个人等。大一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实践队长前往新加坡访学,大三赴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进行暑期研究。暑研期间,对逆光条件下姿态追踪技术的优化研究得到了IEEE fellow、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计算机学院院长Matthew Turk教授(单篇论文引用量近2万)给出的最高评估 “Excellent”,成为首位收到该校计算机学院院长科研邀请函的中国本科生。科创方面,曾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金奖及国奖提名,并作为电子科技大学iGEM校队成员,获2019年国际基因工程设计竞赛(iGEM)国际金奖、最佳软件项目单项奖,被《中国日报》海外版头条报道,并在赛场直接拿到波士顿大学的最高奖学金和直博邀请函。比赛提出的新型数学模型也得到iGEM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Ron Weiss的关注,被麻省理工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采用。

(2019年周杨睿瑞在iGEM竞赛海报展示现场)

周杨睿瑞同学认为,大学是一个探索并追寻的过程。在医学和计算机的交叉领域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研方向后,他便开始努力学习本专业及医学领域的知识,并多次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成电学子的自信。他希望将来可以实现将代码写入柳叶刀的梦想,用数字信息实现医疗器械的智能化,推动“数字医疗”领域的发展,希望医学可以搭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便车,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医学创新带来的便利。同时,他时刻保持感恩的心。母校给予了他展示自我的平台,他也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有一天能回报母校、反哺社会。

不忘初心,梦想需要行动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大家往往很好奇,他一个学计算机的学生为什么不去参加信息安全、ACM等业内的知名大赛,而是参加交叉学科的竞赛。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相信自己一开始的选择,相信可以在这片交叉领域找到自己的时代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受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鼓舞,加之自己对医疗领域的热爱,周杨睿瑞一直都在交叉学科领域奋斗着。虽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他却并没有停止思考如何推动医学进步。在校期间,他参加了十余场学校举办的与生物医学发展相关的讲座,讲座中提到的因计算机或通信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医学创新成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正是这些讲座,让他逐渐萌生了加入医学研究的想法。他意识到计算机的发展不仅能将医疗水平带入一个新的高度,更能让所有人都可以共享医疗水平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而“数字医疗”这一领域的诞生,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从那时开始,他便积极关注计算机和医学结合领域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寻找机会去和医学专业的同学交流,着重了解当前医学界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相连的部分。在了解到跨界做学术需要对交叉学科都有学习和掌握之后,他开始提升自己的医学背景,去华西医学院旁听医学课程,学习时长总计达百余学时。上课之余,他也结交了一些华西医学院胸外科协会的朋友,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学了《医学成像原理》和奈特编写的《人体解剖学》教材。同时,在信软学院徐翔老师的建议下,他与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积极展开关于医学图像处理的经验交流,开始关注脑部磁共振图像的处理研究。在学习了磁共振图像的成像原理,阅读大量相关论文后,他成功实现了利用磁共振图像对癌症细胞的靶区规划,逐渐打开了自己在“数字医疗”领域探索的大门。

不负韶华,汗水浇灌青春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时光一去不复返,唯有砥砺前行、勇担时代重任,方能无悔青春。“医疗信息化”的无限热情必须建立在过硬计算机专业能力上才能开花结果。

在校期间,他认真学习,勤思好问,纵观三年,周杨睿瑞每学年的学业成绩均保持在专业前三名,在同学们的眼中,他就是学霸的代名词。大三寒假,他放弃了回家过春节的机会,只身踏上了前往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交换之旅。虽然一月才动身,但早在前一年九月他就开始了准备。在和已经在UCSB读博的王昱科学长交流并确定了研究方向后,他发邮件给时任UCSB计算机学院院长的Matthew Turk教授申请其担任导师,并在Matthew的帮助下,顺利进入实验室参与项目研究。课上,他多次在人工智能课程中拿到编程项目的满分加额外奖励,并在机器学习的课堂上获得了来自全球各地100余名同学中唯一的额外加分。课下,他积极参与实验室的课题。针对场景图片扫描后搭建3D点云时出现稀疏遗漏点的困境,提出用新的数据结构——GAN来搭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系统。由于表现突出,给教授们留下深刻印象,他因此获得了Matthew Turk教授目前为止唯一一封给中国本科生的科研邀请函。暑研期间,他独立重现了计算机视觉顶会CVPR2018年的一篇关于姿态追踪技术的最佳学生论文,并在此基础上予以优化改进。由于项目表现优异,Matthew教授在最终的暑研评估中给出了最高评价“Excellent”,并对他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期许。该项技术能将人体转化为几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可简化动作分析的过程,用于实现电子裁判或者对新人的技术指导,在体育界具有广泛应用场景。因此,该姿态研究技术还受到了北京飞立时科技有限公司的关注,并已达成合作意向。

(2020年周杨睿瑞于洛克菲勒研究所与诺奖获得者们合影)

不骄不躁,机会源于准备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机会只会选择有准备的人,看似春风得意的金奖、最佳软件项目等头衔,都来自于背后的努力。回忆起几个月如一日的闭关修炼,团队成员们无数个攻坚克难的日夜,所谓厚积而薄发,就是只有经过这种遍及身心的锤炼,才有机会获得与之匹配的荣誉。

作为曾经的气胸患者,周杨睿瑞非常关注微创手术的发展。在学习了胸腔镜手术的相关知识后,他和华西医院合作了基于胸腔镜的智能规培考核系统,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解决了智能规培系统客观评分不够全面准确的问题。那段时间他骨折刚刚痊愈,但仍然没有放弃这个参与交叉学科研究的机会。最终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该项目顺利结题,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四川省金奖和国奖提名,并被国内顶尖医疗团队收购,正式落地。他也真正将“0/1”代码融入进了一线医生手中的柳叶刀,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病人。

于此同时,周杨睿瑞还是2019年国际基因工程设计竞赛(iGEM)国际金奖团队的一员。在2019年生物医学界竞赛的最高舞台国际基因工程设计竞赛(iGEM)中,他负责数学建模部分。经过成员通力协作,团队项目的数据完备性及搜索准确性在赛中得到了评委一致好评,荣获国际金奖和全场最佳软件项目单项奖。由于优异的表现,他在赛后与iGEM创始人MIT教授Ron Weiss及哈佛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Hanspeter Pfister讨论脑部细胞的三维重建技术,并收到了卡耐基梅隆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多个美国名校的研究生项目邀请函。

不忘初心,直挂云帆济沧海

从医学史上《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诞生到今天“健康中国”的提出,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从来都是全人类的福祉。周杨睿瑞希望可以通过他的努力,用计算机技术推动医疗创新的进步,加速医疗成果的普及,让人们可以跨越地域、收入的差距,享有同样的医疗技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果说四年前的周杨睿瑞是因为兴趣选择了交叉领域,在当下全球新冠肺炎肆虐的背景下,让他能坚持在这条路走下去的,更是一种勇担时代重任的责任感。面临病毒的大举入侵,一线科研工作者们为阻击疫情所做出的努力让他备受鼓舞,他也愿穷尽毕生之力,促成医学信息化梦想的早日实现。

坚守本心,他会铭记母校的培养之情;开拓进取,他将代表成电的国际形象。周杨睿瑞,始终是希望用“0/1”代码悬壶济世的成电学子,我们相信他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2019年周杨睿瑞与校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