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课程回顾】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许燕来校开设心理类大师课

  • 心理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2025-04-03 15:00:07
  • 196 次阅读

3月27日至29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长·同行”心理类大师课在立人楼B217开讲。本次课程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常务理事许燕教授,为3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带来"成为更好的自己——人格心理学"专题课程。

fd653a1573ca4cf9b319422faed5aedd.png

探索奥秘

9a9875c029184822a64709169b0384d7.png

许燕教授从人格概述、人格差异、人格成因和人格动力四个维度,系统性地带领同学们探索人格心理学的奥秘。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追求卓越"焦虑,许教授从专业角度阐释了卓越追求与自卑情结的辩证关系。“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超越他人,而在于找到内心的平衡与真实。”许教授强调,“健康的卓越观是专注于自我发展,而非与他人比较。做真实的自己,远比做别人眼中的英雄更有意义。”

作为心理学中最具人文关怀的分支,人格心理学致力于解读个体独特的思维、情感与行为模式。许教授用“一面镜子”的比喻,生动说明了这门学科对自我认知的重要价值。她特别指出,人格心理学具有典型的滞后性特征,正如“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所描绘的那样,往往需要经历人生沉淀才能真正领悟。

人格具有可塑性

ef7acd92361641e69257d7fbc3610fff.png

关于人格的可塑性,许教授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指出,虽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在5岁前具有可塑性,但现代心理学证实人格终身都存在微调可能。她幽默地提醒同学们,流行的MBTI测试并不能准确反映复杂的人格特质。在影响人格的两大因素——自我认知和外部环境方面,许教授提出了"一眼看世界,一眼看自己"的独到见解,强调健康人格需要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注重环境对心理体验的塑造作用。

课程思考

课程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刻思考。计算机学院李世杰同学表示,课程让他认识到性格是动态可塑的,学会了用心理学工具进行自我觉察;软件学院陈皓钒同学认为课程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格院米热俄提同学则将其视为"遇见更好自己"的修行指南。自动化学院曹珂源同学说到人格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改善生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