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解放军报:构筑文职人才新高地 ——军事科学院多措并举加强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解放军报
  •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武装部)
  • 2020-04-02 17:08:14
  • 2293 次阅读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017年,新的《文职人员条例》颁布实施。这项重要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创新,为军事科研力量注入了源头活水。

作为全军军事科学研究的拳头力量,调整组建后的军事科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文职人员队伍建设,坚持高起点筹划、高门槛选拔、高标准引进,在全军率先建立起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标准条件和程序路径,成功引进多名高端人才担纲文职人才方阵的领军人物;率先建立起文职人员档案室和系列规章制度,对文职人员管理、考核、晋升、奖励等环节实行科学化管理。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大数据领域知名专家梅宏、药物化学专家李松2名院士领衔,41名高级职称专家为骨干,200余名“双一流”和海外名校博士生为支撑的文职人员方阵,在建设高素质文职人员队伍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精准引进,打造高端人才方阵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2018年,军事科学院筹建某高端实验室,急需大数据专业领军人才。一次学术会议上,院领导诚挚邀请北京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来院牵头研究工作。当时,在缺乏相关机制和有效渠道的情况下,该院先后与国家工信部、北京理工大学等业务部门多次沟通,汇报引进需求,商讨引进方式,最终在军地各级大力支持下成功引进。

高端人才引进,很快形成磁场效应。今年1月,军事科学院梅宏副院长带队到东北地区开展文职人员招考宣讲,遍访大数据领域优秀人才,向他们介绍文职人员在军队的事业平台和发展前景,激发了优秀人才加入军科的热情。某重点高校有一对夫妻博导,都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他们专程找到梅副院长,表达了放弃地方高薪加入军科的强烈愿望。

引进高层次文职人员,必须有科学的标准条件。该院研究实行军事理论、数理工、生命化学三大领域的分类评价,将同行评议、代表性成果评价引入面试环节,做到了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并按照科技领军人才、学科拔尖人才、青年科技英才的标准条件,制定了“军科版”的人才引进标准。

去年12月,该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引进清华大学副教授白晓颖时,先后组织了两轮面试评审。第一轮以用人单位为主,吸收部分首席专家参与,重点对专业匹配度、岗位适应性、预期贡献率等进行评判,确认引进必要性;第二轮邀请航天工程大学校长周志鑫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樊文飞院士等军地知名专家组成权威考核组,对白晓颖学术水平、专业能力进行深入考察,确保人岗相适、人尽其才。

结合成功引进2名高层次文职人员的实践基础,该院目前形成了物色人选、商调引进、考察政审、核准批复、任职定级5步规范的引才程序。

主动出击,抢占人才竞争高地

2019年12月,军事科学院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宣讲团,分赴全国39所知名高校实地宣讲40余场次,收到简历6000余份,并与300多名求职者进行了精准对接。

该院始终把公开招考作为文职人员来源的主渠道,制定高水平人才招录标准,瞄准“双一流”高校博士毕业生重点引进,通过实地宣讲与网上招聘联动、岗位推介与精准引进并行、全面覆盖与突出特色结合,延揽高素质优秀人才加入军科文职人员队伍。

在现场宣讲的基础上,他们还在军队人才网、中国军网APP等平台发布招聘公告,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招聘信息。

线上火热,线下更精彩。近两年,该院各用人单位参加各省市及高校人才招聘会近百场次。去年12月,军事科学院参加全国博士专场招聘会,现场收到专业对口简历200余份。

“这次专程拜访,希望建立优秀毕业生订单培养和定向输送协作机制。”今年1月,四川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刘若冰带队来军事科学院,当面商洽文职人员招考、人才引进等事宜,表达了共建共享的合作意愿。

深化与地方高校的合作,是该院一直秉持的重要理念。他们积极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常态联系机制,做到供需动态对接,信息互通有无。

去年底,在宣讲间隙,该院与重庆大学围绕人才战略合作进行了深入沟通,探讨合作交流的路径和模式。

北京香山论坛是该院承办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院党委研究决定招录部分文职人员专职从事安全理论研究、联络翻译、会议组织等工作。为尽快补充力量,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第一时间来院对接洽谈,推荐优秀毕业生入职文职人员。与军科某研究院一直有科研合作的电子科技大学领导也明确表示,将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把最优秀的毕业生输送到军队。

3月10日,该院评估论证研究中心举办2020年拟招录文职人员视频面试初评会,来自10余个省市、近20所“双一流”院校的37名博士考生,参加这场特殊的视频面试。会后,中心根据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分别与34名通过考察的拟招录对象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

受防控疫情影响,在地方高校推迟开学、全军公开招考尚未展开之际,军事科学院危中识机,统一部署安排,将“面对面”改为“键对键、屏对屏”的网上考核和招聘。战争研究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军事法制研究院、系统工程研究院、防化研究院、研究生院等用人单位,积极与地方院校和考生联系,持续宣传文职人员相关政策,做好报考预热工作。

择优转改,壮大文职人员队伍

该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李松研究员,长期从事国家战略性药品研发工作,是国内知名药物化学和防化新药药物专家。该院调整组建后,考虑到所在实验室现役编制有限,他选择脱下军装、转改文职人员,继续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

近年来,该院积极适应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要求,着眼盘活军事人力资源,坚持组织需要和个人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鼓励高层次人才优先转改,最大限度保留优秀骨干人才。调整组建以来,有200余名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84%。

该院科研部副部长刘建府,曾是一名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副师职领导干部,考虑到文职人员岗位稳定性强、专业化程度高、发展空间大,他主动申请转改。通过遴选考察后,他继续在原岗位分管熟悉的业务领域,去年因工作突出晋升为局级正职。

2018年该院首批转改的文职人员戴江博士,转改后继续保持拼搏的工作状态,还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实现了由“松枝绿”到“孔雀蓝”的华丽转身。

自2018年开始,该院抓住改革期间有利政策,坚持把接收毕业学员转改作为重要渠道,稳住文职人员队伍建设“基本盘”。他们在接收学员转改上明确了“两定一审”的原则,将国防科技大学定为主体接收单位;将科研岗位的接收层次定为全日制博士学历;确定接收岗位和数量需求,必须经过院统一组织的专家评审。两年来,共接收转改学员百余名,其中博士占比91%。

该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急需充实大量高端科技人才,在面向全军选调100余名干部后,他们把引才重点瞄准接收应届博士生转改。在军校学员毕业前夕,研究院到国防科技大学进行专题宣讲,吸引优秀博士生填报分配志愿。同时,充分发挥专家选才、鉴才作用,发动各育人单位推荐转改学员,提交个人简历,听取学员导师、队干部和相关领域专家三方评价意见。在此基础上,统一组织面试考核、洽谈转改细节,将提交转改申请的学员优先列为接收对象。今年接收的数十名转改学员,均为博士毕业生。

培养帮带,激发文职人员队伍活力

浇树先浇根,育人先育魂。

军事科学院加大对文职人员的培塑力度,所属各单位结合实际组织入职仪式、任职培训等,努力提升新任职文职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国防工程研究院每年举行文职人员入职仪式,安排新入职人员实地参观教学。同时,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的精准度和实用性。去年组织文职人员集中培训时,他们设置了政治理论、军事素养、政策法规和专业技能4个教学单元,安排专题辅导、现地教学、实操训练3个教学科目,并开展职能教育、警示教育、保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培训,专题讲授我军性质宗旨、优良传统等。通过培训,夯实了文职人员岗位履职能力,激发了他们建功立业的动力和热情。

文职人员队伍是科研力量的生力军。各级在重点科研攻关、重要试验任务、重大活动保障中,安排文职人员承担工作,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国防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程宏光,作为军事工程审查战线上的一名“女战斗员”,多次深入某工程建设现场实地探查,圆满完成审查任务100余项。

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董俊林是2018年首批招录的文职人员,来院1年多就参加了党的军事理论指导工程项目及国家高端智库等9项重要课题研究。今年春节以来,他克服疫情防控带来的困难,全程参加中央某部门赋予的重大课题。先后参与编写了3部书籍,在权威报刊发表6篇理论文章。

大年初七,军科新招录的博士后文职人员张章,受命前往武汉辅助陈薇院士开展工作。经过14个小时的奔波,凌晨到达后,他不顾旅途劳顿,立刻投入到帐篷搭建、核酸检测、血液样本检验等工作中。

为了尽快缩短文职人员的成长周期,该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坚持以老带新,实施“滚雪球式”链接培养,各研究所、中心均结合文职人员个人专长为他们量身订制成长发展“路线图”。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的博士生刘琦,在校时就参与了该研究院的科研项目,熟悉军事科研的基本模式和流程。入职后,所在研究所为他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安排专家进行“一对一”帮带,刘琦很快成为微波辐射与生物学专业的青年骨干。

针对军事科研、技术保障、行政管理不同类别文职人员特点,该院统筹利用现有的200多个国家大科学设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及北京香山论坛、中国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强军论坛等学术品牌,抓好文职人员的培育培养。同时借助军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先后组织400余名文职人员参加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军事培训。今年,该院还将设立“智强基金”,将文职人员在职攻读学位、参加学术活动、出国考察培训等纳入保障范围。

在大力培养帮带的同时,该院还积极实施“暖心工程”,想方设法帮助文职人员解决落户、子女入学等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军队大家庭的温暖。近两年,该院先后倾力帮助多名家庭生活困难、遭受重大变故的文职人员,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组织关怀。

坚持文职人员与现役干部在政治上同样信任、工作上同样使用、培养上同样重视、生活上同样关心,大大增强了文职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据统计,该院先后有20余名文职人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学技术奖等奖项,200余人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得个人嘉奖。

本版照片统筹:岳恒冰、王海亮、吴 双

报道链接:http://www.81.cn/jfjbmap/content/2020-04/01/content_257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