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成电讲坛《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与结构性改革》成功举办

  •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武装部)
  • 2016-11-07 01:21:37
  • 452 次阅读

11月3日,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与结构性改革”为主题的讲座在清水河校区经管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被誉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的王福重教授在这个下午莅临成电,王教授用他诙谐幽默的语言与成电学子一同分享他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和结构性改革的看法和理解,从而让我们对中国经济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Clipboard Image.png

王教授首先肯定了成电取得的成就和成电学生的能力,并表示了他对成电的敬意,然后进入了今天的正题,提出了他对于中国经济的形式和未来的走向的看法。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    王教授对于新常态的一种解释是: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王教授提出我国在07,08年最高增速能达到14.1%,而2015年只有6.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增速的确下降了。王教授也提出了我国经济的一些优化,比如增长结构的优化,如由投资转向创新和改革;增长动力的优化,质量的优化等等。他认为新常态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增速的下降,这是一个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

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近30年来的经济繁荣

中国近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经济发展的世界级奇迹,究其原因,王教授提出工科学生的观点:因为技术进步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十分快速。而王教授之处自改革以来没有取得一项原创性科技进步,而中国科学进步最快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时又用朝鲜的例子反驳了这一说法,朝鲜基本掌握了核技术和导弹技术,而大多数国家并没有掌握。然后王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王教授认为是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王教授口中的改革指的是用市场机制代替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精髓就是产权凝聚到个人,尊重个人利益。

尊重个人利益

改革前,人民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究其原因是当时人民公社的实现,这种平均劳动极会造成一部分人的偷懒,导致整体效益下降,无法承担所有人的温饱。这样做其实是不尊重努力干活的人的利益。后来进行了土地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制度,每个人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其实就是一种尊重个人利益的做法。于是利用了一年的时间解决了许多年没能解决的温饱问题。王教授指出“一个人人都为了自己的社会比一个人人都为了别人的社会要好”。接着王教授讲了一个义务为别人修手机的例子,一个人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为别人修手机,得到的只会是越来越多的人走向贪小便宜的行列,一旦因为有事不能及时来修手机,却得到的是人们的咒骂和抱怨,从而出现道德下降的情况。一个好人却要培养出上百个坏人。王教授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利益,如果想要,用自身利益等价交换。同时王教授还提出“做好事是要有选择的,做好事不能说是好人,只有不做坏事才是好人”,这很难做到,没人敢说自己从来没做过一件坏事,所以做好事要有选择性。

“一个人所能起到的作用,在于一个人的思想,最终决定事情的根源,就像孔子并没有做过什么领导”,王教授在谈到邓小平“南方讲话”时,提到当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的时候还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但是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讲话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思想高度,南方讲话的核心是:资本不在于有计划而在于有市场,这一观点在十四大上得到了实现,掀起了改革的热潮。从而总结出了前面的那句话。  

“开放的本质在于把市场机制范围扩大到全世界”,王教授指出我们可以用一条牛仔裤换一架波音747客机,用一个夸张的说法体现出开放的优越性。除此之外由于粮食世界贸易的实行,世界上再也没有饿死的人了。“一切私人的交换对于交换双方都是有利的,国际贸易对于世界所有人来说都是有利的”这是王教授得出的结论。   

中国加入WTO后改革进入最高潮,此后,由于改革开放的福利基本被用完了,改革开放的速度降了下来。从而造成了当前经济的 “新常态”。要想改变这一现状,王教授指出要发展进一步的改革,要沿着十八大的方针继续走下去。最好的东西大多出自私企,因此国企的改革是改革的关键。

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关系

王教授认为中国的实体经济不需要再进行升级,因为目前中国的物品已经远销海外,曾经有人认为金融应该是用来支持实体经济的,王教授指出这是“农民”的思路,他认为,金融的目的就是其本身,并没有支持实体经济的属性。王教授还幽默的说到其实世界上最善良的人就是放高利贷的人,因为他们需要冒着极大可能收不回来钱的风险去借给别人钱,但是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这一笔钱,让走投无路的人看到希望。所以王教授认为“金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没有之一”。    

王教授还指出中国急需可以在金融方面可以与世界强国抗衡的人才,中国的金融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他还说,中国其实并没有什么发明创造,原因在于中国人的思维是“直观外推”,也就是“吃什么补什么”,与西方的科学思维截然不同。为什么文艺复兴之后,中国有强国开始逐渐落后其他国家,就是因为科学的出现。

此外,王教授还指出我们当前城市的人口数量太少,需要建造拥有更过人口的大城市,人口是财富的来源,人口多了,交易密度就越大,财富就越多。我们都看到雾霾反映出来的黄静问题,去没看到雾霾的另一面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富裕了我们才有想法有能力去改善环境,于是王教授指出“忍受雾霾是中国发展的先决条件。” 接着王教授又和我们分享了当前各国汇率情况及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又从滴滴打车反映出我国计划经济并未完全消失。

Clipboard Image.png

最后王教授解答了现场两名同学的问题,结束了这场十分精彩的演讲。     

此次成电讲坛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

Clipboard Image.png


相关链接:

王福重,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教授。1998年博士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1999年1 月到2001年6月,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2001年到2010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并担任国际贸易系主任。2010年后,任教于中央财经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理论,在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基于t-分布下外债利率风险的VAR度量模型 ”, “外包对中国软件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计量分析”“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和归属性质研究”等。